版規

歡迎大家回應。但請不要以匿名的方式回應。這是我們彼此尊重的守則。因為版主希望跟回應的朋友在各方面對談。讓我們作為「光明的兒女」,行在光明中。故此,以後匿名的回應版主將不再理會。

星期五, 1月 19, 2007

十個最易衝突的時期,如果我們能掌握和預知,會更好的處理衝突。

  1. 復活節,因為人多參加聚會,很易有衝突:太集中力量處理行政問題,太少處理人的問題
  2. 推動事工和作出預算的時期
  3. 加入新同工的時期:「新同工不僅可能改變教會的人際關係與程序,也會影響教會的事工方向與優先順序。」(p.153)
  4. 領導風格改變時。又或是跟隨者日漸成長時。
  5. 牧師休假時,有人會在背後說話,或是不能與代理的人有好的合作。
  6. 牧師的家庭生活改變時,例如要花更多的時間給家人。
  7. 戰後嬰兒潮湧入教會--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從前教會生活的一套不一樣。
  8. 新建築落成時:通常是牧師最易被開除的時間。因為要有新的事工來承接表面看到的事工發展。沒有新的重點事工承接,好像教會停了下來一樣。
  9. 會友人數減少時,會提升了教會的聚張關係。因為要找出代罪羔羊。
  10. 會友人數增加時,教會必然改變。留意不同類型的教會。教會轉型的時期會出現衝突。
    1. 家庭型:不超過五十人,「單細胞組織」、只有一位強勢領袖,但不是牧師、所有決定都是參照過去模式,「死人尋舊路」。
    2. 牧會型的教會:五十至一五0人,有幾個小群體,靠牧師聯繫,因此牧師有相對大的權威,會友也倚賴牧師。決策方式也是死人尋舊路。由家庭型發展到牧會型,就會出現人事衝突,因為那位強勢領袖與牧師的關係開始緊張。
    3. 活動型的教會:一五0至三五0人。故此牧師的職責會分工,在表現上,像「組織」多於教會,因為很多人不再直接與牧師合作,而是與部門主管。衝突多發生在部門間。從牧會型的教會發展至活動型,會比較艱辛,因為有更多會友感到威脅。如分開兩堂崇拜會使人感到教會不合一。活動式教會的人際聯繫表面上是較為疏離的。
    4. 團體型的教會:三五0人以上,牧師更像CEO,只會投入某些特定的事奉,有其他人幫助分擔行政事工,故此教會有很多中堅幹部。各部門的自主性更大。
擇錄自《如何處理衝突》,第八章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