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規

歡迎大家回應。但請不要以匿名的方式回應。這是我們彼此尊重的守則。因為版主希望跟回應的朋友在各方面對談。讓我們作為「光明的兒女」,行在光明中。故此,以後匿名的回應版主將不再理會。

星期五, 1月 19, 2007

十個最易衝突的時期,如果我們能掌握和預知,會更好的處理衝突。

  1. 復活節,因為人多參加聚會,很易有衝突:太集中力量處理行政問題,太少處理人的問題
  2. 推動事工和作出預算的時期
  3. 加入新同工的時期:「新同工不僅可能改變教會的人際關係與程序,也會影響教會的事工方向與優先順序。」(p.153)
  4. 領導風格改變時。又或是跟隨者日漸成長時。
  5. 牧師休假時,有人會在背後說話,或是不能與代理的人有好的合作。
  6. 牧師的家庭生活改變時,例如要花更多的時間給家人。
  7. 戰後嬰兒潮湧入教會--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從前教會生活的一套不一樣。
  8. 新建築落成時:通常是牧師最易被開除的時間。因為要有新的事工來承接表面看到的事工發展。沒有新的重點事工承接,好像教會停了下來一樣。
  9. 會友人數減少時,會提升了教會的聚張關係。因為要找出代罪羔羊。
  10. 會友人數增加時,教會必然改變。留意不同類型的教會。教會轉型的時期會出現衝突。
    1. 家庭型:不超過五十人,「單細胞組織」、只有一位強勢領袖,但不是牧師、所有決定都是參照過去模式,「死人尋舊路」。
    2. 牧會型的教會:五十至一五0人,有幾個小群體,靠牧師聯繫,因此牧師有相對大的權威,會友也倚賴牧師。決策方式也是死人尋舊路。由家庭型發展到牧會型,就會出現人事衝突,因為那位強勢領袖與牧師的關係開始緊張。
    3. 活動型的教會:一五0至三五0人。故此牧師的職責會分工,在表現上,像「組織」多於教會,因為很多人不再直接與牧師合作,而是與部門主管。衝突多發生在部門間。從牧會型的教會發展至活動型,會比較艱辛,因為有更多會友感到威脅。如分開兩堂崇拜會使人感到教會不合一。活動式教會的人際聯繫表面上是較為疏離的。
    4. 團體型的教會:三五0人以上,牧師更像CEO,只會投入某些特定的事奉,有其他人幫助分擔行政事工,故此教會有很多中堅幹部。各部門的自主性更大。
擇錄自《如何處理衝突》,第八章。
070121牧師的話

  教會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服事。或許我們很希望在教會中「被服事」,但請記得耶穌曾經說過:「人子來,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。」(可十45)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,是基督在世上的延續,正說明了教會存在為了服事的本質。
  或者,當我們慢慢體會教會服事的本質時,正就是我們慢慢成長的明證。怎樣證明我們成長?當我們要別人關注我們,變成我們關注別人;當我們要求別人滿足我們的需要,變成我們願意滿足別人需要;當我們渴望別人跟隨我的做法,變成願意為了眾人的好處而行眾人以為美的事;當我們從關注自身的感受,而變成關注別人的感受……是的,只有嬰孩才需要別人照顧,成長的人有能力照顧別人。老套一點的說,愛不是佔有,而是犧牲。但這老套的說法,豈不是在我們主耶穌的身上清楚顯明嗎?
  我絕對同意當我們初來教會時,我們真的希望尋找到神的安慰、幫助,我們希望體會教會肢體中彼此相愛的溫暖--但這只是你的「嬰兒期」。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兒女永遠停留在嬰兒的地步;神也絕不喜悅我們這種心態。故此,當我們願意成長時,我們會表現出對他人照顧的能力。(這也是我本人認為青年人太年輕拍拖時遇到的問題--兩個需要別人照顧的人走在一起,結果在關係中不能學習正確的愛。當你預備好可以付出--真正的為對方的好處付出,才好考慮拍拖、結婚。)當我們願意成長時,我們也會提升我們照顧別人的能力--因此我們會在主的面前,渴望祂聖靈給我們更多的恩賜。我們也會因此經歷祂更多。
  過去的星期天,「早!神!崇拜」中弟兄姊妹的參與讓我看到教會願意成長的一面。個別肢體在七時半已在教會預備。星期天對很多人來說,可以有更好的休息,但他們卻走到外邊去,向人傳講福音,接他們到教會來,為他們預備食物。一些肢體為年老的公公婆婆代禱,從而看到這群長者的需要。院長在聚會前提議收集特別的奉獻,好讓早餐事工得以開展,結果我們收集得一千多元的獻金。這些都說明我們的教會願意成長。
  你預備好成長了嗎?預備好聖靈給你更多的恩賜嗎?接受這挑戰,讓我們的教會一同成長--長成基督的身量。